新时代大学英语阅读课程思政教材开发研究与实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郑友奇/杨春红 主持完成了 2022 年江苏省高校“高质量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大学英语阅读课程思政教材开发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22JDKT013),课题组主要成员:李小撒、谷现海、王玲玲、张厚振、潘敏。
一、研究背景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2016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可以说,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教育的目的是同时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要实现教育目标,教材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 年)》提出,教材建设全面加强,教材管理体制基本健全、体系基本完备、质量显著提升,更加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更具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育人功能显著增强,开创教材建设新局面。《规划》为高校教材建设指明了方向,突出强调了教材的育人功能。新时代,一本好教材就应该在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和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能够起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作用,从而实现价值引领。
二、研究成果特色
在学校大力支持和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历经 1 年半时间,团队终于成功编写并顺利出版了课程思政版《新文科大学英语阅读教程》系列教材。两册教材共近 50 万字,每册书设计了 10 个单元,每个单元内容都聚焦课程思政元素,每单元各含三篇文章。2022 年 11月出版的第一本教材分别围绕英雄、幸福、友谊、媒介素养、文化、脱贫、环境、全球化和食品危机等话题展开。2023 年 10 月印刷出版的分册教材每单元则聚焦健康、成长、婚姻家庭、国家特色、地域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等主题。教材的价值引领导向极其明显。总体而言,该系列教材具有以下鲜明特色:
(1)课程思政元素鲜明。课题组成员经过几番讨论,最终将课程思政元素概括为四个层面:个人、人际、国家和世界。每个层面都界定了具体的课程思政元素。课题研究成果基于课程思政教育内涵这四个层次,每一分册的每个单元选取相应层次的某一特定思政元素作为主题,力求隐性融入,自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2)全面育人理念突出。积极为实现育人目标服务,助力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课题组编写的出发点和贯彻始终的理念。
(3)学科交叉特色明显。研究成果在选材上既纳入经典文章,也关注哲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等学科领域的文章,力求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材料,达到扩展其知识、培养其创新思维之目的。
三、研究成果推广价值
课题研究成果《新文科大学英语阅读教程》系列教材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特色极其鲜明,我们将该教程定位为高校非英语专业《通用英语》课程及英语、翻译专业本科生《综合英语》课程辅助教材、《报刊选读》课程或泛读教学教材。该系列教材的使用,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显著教学及育人效果。
(1)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明显增强。可以说,课程思政实施伊始,并未引起广大教师关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对课程思政不了解,知之甚少,概念把握不清,导致对课程思政理解片面化,比如把课程思政和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没有明确思政课和外语课的育人目标和育人手段。通过课程思政教材的开发和使用,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明显提高。教师们开始积极申报各类各级别课程思政类教改课题,积极参加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设计大赛,成绩显著。以我校为例,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等单位共同开展的 2023 年外语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征集与交流活动中,公共英语教学部英语教师团队获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1 项。
(2)教师挖掘思政元素负担减轻。课程思政意识增强是开展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先决条件,但只有课程思政意识却远远不够。意识增强后,便要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包含两方面: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有机融入。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首先要挖掘教材等教学资料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在材料中提炼发掘能够引领塑造学生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等方面的元素。在此基础上,还要利用好这些元素。这就涉及教师如何有能力将这些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的问题。这方面能力此处不多赘述。上文已提到,作为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系列教材,无论是单元主题的确定,还是围绕主题的文章选取,课题组成员均精心设计,认真选材,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外语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负担,从而可使他们在如何提升课程思政融入能力方面多思考、多下功夫。
(3)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能力提高。公共外语教学要立足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需求,积极服务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不断开拓创新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提升外语综合能力路径,培养学生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文化自信,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奠定良好基础。学生要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两体”不可或缺,即教材是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价值引领的载体,教师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主体。课程思政意识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会主动去了解教材、把握教材利用教材,会主动去鼓励推动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