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面向师范生教师胜任力提升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研究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作者:华滢、赵明鸣发布:2023-12-26 16:24分享: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华滢、赵明鸣 主持完成了2022年江苏省高校“高质量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22JDKT081),课题组主要成员:高天婧、宋文景、曾琴。


     作为公共必修课,传统的就业指导课通识性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无法满足师范生核心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培养的需要,不能很好解决部分师范生的存在职业理念不坚定、职业素养不全面、职业路径不清晰等问题。建设面向教师胜任力提升的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师范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成为了摆在高校就业工作者面前的实践性课题。
一、课题研究内容和成果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面向师范生教师胜任力提升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以提升师范生教师胜任力为目标,以实践为导向,围绕教师职业认知、教师职业规划、教师职业实践、教师职业测评、教师职前培训等多维度多层次探索开发和优化师范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教师培养校内协同文化,发挥该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价值,推动实现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的目标。
本课题自2022年8月立项的一年多以来,课题组成员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教师胜任力”理论和策略及“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方面的相关文献,结合我国教师教育的实际情况,按照    “问题提出——理论分析——模型构建——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构建——成果转化”这一总体思路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尝试构建教师胜任力模型,将教师职业认知、教师职业规划、教师职业实践、教师职业测评等多维度内容融入《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重新编写符合教师胜任力提升的就业指导教学方案、课程大纲、教案课件等,设计开发基于师范生教师胜任力提升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模块体系,在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根据模块制作线上教学资源。尝试开展线上、线下双结合的教学,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促进就业指导课程的实用性。同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发表研究论文《基于教师胜任力的师范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设计研究》《面向教师胜任力的师范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二)理论研究成果
1.“教师胜任力”理论研究和模型建构
     查阅国内外有关“教师胜任力”理论、“教师胜任力”模型及提升“教师胜任力”策略的相关文献,为构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新模式提供理论借鉴。
教师胜任力是教师具备的能带来教育实践成功的一系列个人特质和行为特征,它是选聘、培养、评价教师和确定资格标准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师生涯发展的参照,能够帮助教师分辨优势和劣势,改进提升教学质量,形成科学有效的成长与发展路径。教师胜任力内涵丰富且动态发展,既指向现实需求,也指向终身发展需要。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合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政策要求,可以从认知水平、能力素养、心理品质、行为特征等方面描述教师胜任力特征:
(1)职业品格: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格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师才能做到为人师表、铸魂育人。应热爱教育事业,关注和尊重学生,具有师爱与责任感,自觉遵守职业规范。
(2)职业理念:应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从教意愿,从内心悦纳教师职业;坚定的职业信念,有正确的教育观,不断追求卓越;高度的职业认同,认可职业价值,有终身发展的职业意识。
(3)专业知识:既要宽厚的学科专业知识,也要有广博的人文、科学和教育教学通用知识,还要有开阔的教育视野,融合吸收知识和经验,形成先进而独具个性的教学理念来驾驭教育教学活动。
(4)专业能力:教师应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往能力、理解和表达能力、情绪觉察和控制能力、学习能力、反思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5)人格特质:具有良好的人格特质,包括热心、有同情心、激励和支持、温和包容、正直诚实、乐观自信、耐心沉稳、积极进取。
2.基于教师胜任力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设计
     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要求设计和开展职业发展就业指导课程,聚焦师范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突出教师胜任力提升的教学内容核心地位,统筹协调各类教学资源和平台,通过实践产出导向的教学反向设计,形成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的内在统一,帮助师范生明确职业观念和职业路径,强化职业素养和求职能力。
(1)教学目标定位
     师范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从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层面加以明确。
认知层面:通过课程教学,师范生应掌握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基本理论,了解教师生涯发展阶段和职业生命周期,理解教师胜任力基本构成,学习生涯规划的方法;了解师范生就业形势和政策以及教师行业和教师招考相关信息,掌握师范生就业的基本流程和求职技巧。
行为层面:通过课程教学,师范生能够对标教师胜任力要求,运用适当的工具,进行内外探索和自我评估调整,进行生涯决策,结合生涯人物访谈、讲座辅导、个体指导、实习实践等环节的反思,制定可行的生涯规划;能够快速准确搜集教师招考信息,有计划进行教师基本功训练,有准备地应对教师招聘笔试面试的考核。
情感层面:通过课程学习,师范生能够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树立教师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教师成长观;客观全面看待教师行业竞争,形成良好的职业心态;强化反思和发展性思维,树立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2)教学内容定位
     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体现社会和行业需求,突出实践导向,体现分类指导、模块衔接、协同创新和理实融合的原则,充分发挥课程资源、教学团队、实践平台等在丰富和活化课程内容上的作用。
     按照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将课程分为“教师职业发展”和“师范生就业指导”两大模块。“教师职业发展”模块包含“我与教师职业”“职业规划与实践”2个子模块,“师范生就业指导”模块包含“教师岗位与胜任力”“求职指导”“职场适应”3个子模块。相关的子模块中再细分为教师生涯周期、教师职业认知、内外探索与自我认知、生涯规划与实施、行业与岗位、教师职业胜任力、求职准备与技巧、求职流程、求职实践和职场调试、职场转型等相关内容。课程内容要突出针对性,要体现国家、社会和职业的师范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强化师范生职业发展和规划的意识和能力,注重对师德养成和职业价值观的引导,侧重师范生职业胜任力的培育和职业竞争力的提升。要增加实践课程比重,不仅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实践、求职实践这样实践模块,在其他模块中也相应安排实践环节,通过职业测评、职业访谈、自我评估、交流研讨、模拟面试等方式提高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3)教学方法定位
     要改变传统课程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中心”的教学,综合运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活动化学习、任务单学习、个性化咨询等创新实践的教学方式,打破课内课外界限,形成线上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深度融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例如通过生涯人物访谈、沙龙讲座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认识、通过工具测评和生涯规划书撰写任务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技能,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研讨交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反思的能力。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助推教学改革,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课程的融合。
(4)教学实施定位
     该课程共有36个学时,分两个教学阶段实施,并针对不同阶段师范生的发展特点和需求通过就业指导服务、实习实践、第二课堂等渠道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贯穿在大学四年全过程。第一学期开设“教师职业发展”,进行职业定向教育和职业探索,学生在第二至第五学习通过专业学习和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期间通过参与跟岗见习、师范技能训练、讲座沙龙、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对照教师胜任力进行锻炼和培养,实施并动态调整职业发展规划,第六学期开设“师范生就业指导”,对临近毕业的师范生进行求职流程和就业技巧的教学,帮助他们快速提升应对教师招考、岗位适应的能力,提高就业成功率,直至学生入职,不间断开展考编交流、校园招聘、个体咨询等,将课程与教育管理、就业服务、文化建设等功能贯通。
(5)教学评价定位
     改变原有单一的考核评价模式。在课程考核上,侧重能力达成度的考查,减少知识学习情况的检验,将模块化学习的实践任务纳入考核项目,并设定不同的分值权重。淡化结果评价,落实“持续改进”理念,完善过程监测,强化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诊断性评价,重视学生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关注综合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自主成长,建立结果考核与持续发展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通过教师反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工具测评、社会评价等方式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发展。
3.基于教师胜任力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资源建设
    面向师范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资源建设要从多元化师资队伍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校内外实践平台建设、特色化教材资源建设等方面着手,师生共建共享,以创新教育模式,推进课程建设的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发展。
(1)多元化师资队伍建设
    推进建设稳定性高、专业性强、来源多样化的课程教师团队。第一,加强培训。遴选一批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有志于从事课程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或管理人员,打通不同类型师资间的壁垒,对他们进行专业化、模块化、常态化的培训,指导他们在职业测评、职业规划、职业咨询、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形成各自的专长。第二,扩大来源。根据专兼结合、内外互补的原则,引进校外中小学教师、优秀校友、管理专家、职业咨询专家等,通过在课程中融入讲座、比赛、活动、实践等环节,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
(2)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
    该课程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融知识性与实践性于一体,要顺应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浪潮,搜集、整理和创建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建立和动态更细教学资源库,通过中国大学慕课、超星学习通等平台打造多元立体、互动可扩展的图文、视频教学资源,采用微课堂、翻转课堂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任务式学习,在互动实践中进行内外探索和职业发展路径追寻。
(3)校内外实践平台建设
     需要从多渠道拓宽教育教学领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实践平台,结合相关教育教学活动,丰富师范生职业探索的场景,延长课程影响的周期,强化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见习、实习、暑期社会实践、兼职工作,体验教师职业,也可以组织教师文化节、职业规划大赛、简历制作大赛、师范生基本功大赛,营造校园教师教育氛围,培养师范生能力养成的思维。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构建就业指导服务线上线下平台,利用智慧校园、就业服务app等网络平台,推送教师招聘、编制考试、面试案例等各类教师就业信息,强化就业意识。
(4)特色化教材资源建设
    应对接师范生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建设特色教材。教材内容上要体现国家、社会和职业的师范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强化师范生职业发展和规划的意识和能力,注重对师德养成和职业价值观的引导,侧重师范生职业胜任力的培育和职业竞争力的提升。课程模块上要突出师范属性,职业规划要体现教师生涯发展的特点、就业指导上要突出教师招聘的相关信息和要求,实践安排上要彰显教师能力素质的提升。
(三)实践研究成果
    搭建在线学习平台。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建设《就业指导》课程在线教学平台,针对师范生特点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撰写课程教案和配套PPT,整理搜集多元化课程教学资源,在学习通平台开发建设在线课程,并在全校进校推广。网址:师范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https://mooc1-1.chaoxing.com/course-ans/ps/235923987
创新教学理念。构建融入“职业生涯发展”理念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将“理论讲解+实践教学”相结合,“职业发展+就业指导”相结合,“职业追求+价值追求”相结合的“三结合”理念引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改革,正确引导学生的职业选择和价值追求。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多渠道拓宽线上、线下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打通师范生人才培养的课内外环节,探索将师范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实习实践、第二课堂、网络生活等的实施方案。
(四)课程改革主要成效
1.课程体系创新:以“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为基础,构建与专业结合的体现主体性、全程化、分阶段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并贯穿师范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
2.课程载体创新:将“互联网+”思维融入课程资源开发,搭建超星学习通线上课程平台,结合情境教学、翻转课堂、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开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资源。
3.课程模式创新:贯彻“产教融合”理念,创新教学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4.评价方式创新:完善教学过程监测、结果考核与持续发展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重点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监测过程、促进发展的作用,全过程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价值。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