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功能的提升与实施路径研究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研究会教材管理工作委员会(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唐明、袁孟贤 主持完成了2022年江苏省高校“高质量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22JDKT052),课题组主要成员:朱懿奇、何星宇、王泽智、刘  江。


一、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对照人才培养要求,大力开发教学资源,构建线上线下、多维互动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新模式,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注重终身体育意识、情感、习惯、能力培养。传承优秀体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内外兼修,奠定终身体育发展的基础 ,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贡献。
二、深入挖掘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
    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是深化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环节。应结合身体素质练习、技术技能学习以及体育文化修养的提升,着重从理想信念、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精神、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体育意识。强化体育意识的培养。用必备的体育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培养体育生活化意识,倡导科学锻炼、终身体育理念,激发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体育能力。提升体育能力。结合体育项目的技战术学习,一方面在完成技术动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应急处理能力,同时重点提升大学生课后自我身体科学锻炼的能力。
    体育精神。发扬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对人的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自身赋予了我们积极进取、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同时,在体育团体活动中,发扬团队意识,纪律观念,更有助于培养相互鼓励、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文化。用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内外兼修。激发大学生的时代担当,坚定文化自信,鼓励他们做一名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例如“女排精神”是中国体育史上无可替代的集体记忆,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在排球课程学习中,积极宣扬、践行“女排精神”,对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家庭的家国情怀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课程思政元素与体育教学的融合促课程改革
(一)深化思政融入,彰显育人特色
    要紧紧围绕国家育人方向,结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建设。同时在教学中,坚定“立德树人”理念,做到围绕知识教技术,围绕技术塑精神。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特点,结合个人技术练习、团队协作比赛,引入中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宣扬“体育精神”,激励时代担当等形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展全方位育人。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学习态度获得显著提升。
(二)传承优秀文化,促进内外兼修
    大学时期还是人生价值观念的塑造期,自媒体活动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作为主要群体,很容易产生主观情感凌驾于客观事实之上的情况,从而使得价值观的塑造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如何强化大学生政治情感的构建,我们必须把握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夯实“课程思政”价值观念的构建基础,用“课程思政”来引领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在体育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中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例如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认清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也可用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净化腐朽思潮对大学生身心的侵蚀,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其内外兼修,达到“育体铸魂”的教育效果。
(三)培育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
    旧中国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之前爆发的新冠肺炎病毒,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威胁,也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的损失。“居家抗疫”、“封校学习”的生活也给每一个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的机会,从大学生从浮躁的成长心态下沉静下来,更加清楚的看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正确的道路。结合体育课堂所学,主动带领身边的家人、朋友一起锻炼,增进交流,融化代沟,构建更和谐的人际氛围。所以,做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让每一个大学生更加坚定地树立家国情怀,激发起大学生的时代担当,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本课题研究在“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下,为实现“体育知识、体育精神、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文化传承”的课程目标,以江苏食品药品学院为例,本着学生主体观,以学生的体育扩展需求、价值需求、个性需求为导向,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纳入早锻炼,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及竞赛等体育大课程内容,以俱乐部制的形式将体育课堂教学、群体活动、运动训练等方面的工作有机融合,构建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特色的课内外一体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起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和自由学习,以满足学生日益扩大的体育发展需求,完成体育素质教育目标,达到终身体育目的。在教学形式上,结合网络信息化资源,创建线上教学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多维互动的教学形式。
课程教学法讲究个性化,多样化,注重教法研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强调学生的主体精神和新型的师生互动。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是提高课程质量关键所在。在实践中,教师力求做到讲解示范、答疑解惑、理实一体、提升效果。而学生则做到身体练习、运动参与、任务驱动、巩固提高。
(五)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长效评价体系,利用体育课堂、网络平台等手段,拓宽课体育程思政信息反馈渠道,构建了“规划—实施—评价—改进”的质量循环,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螺旋式上升,确保了教学质量,提升体育课程育人功能。
四、课题进一步研究方向
    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线上线下、多维互动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新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传承优秀体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体育教师队伍水平,做好资源开发工作。结合育人目标,编写体育课程思政特色教材,开发教学课件,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整合教学资源,使教学更趋科学合理。增强保障能力,优化教学条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做好教学、科研团队建设。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