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高校依托工程训练中心特色课程开展劳动教育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来源:南通大学作者:李海燕发布:2023-12-01 14:36分享:

南通大学李海燕 主持完成了2022年江苏省高校“高质量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高校依托工程训练中心特色课程开展劳动教育的创新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JDKT135),课题组主要成员:张海军、姜衍、朱益民、冯晓荣、肖龙雪。


一、通过课题研究,明确了课题重点和难点
      课题重点是要依托中心现有的教学课程,选择合适的课程模块,深挖劳动素材,然后进行教学方案的研究、论证、验证和实施;课题难点是如何依托选定的模块开展劳动教育,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尤其是如何将劳动教育的内容合理、自然的、有效的运用到实践教学中。
根据课题组分工,搜集了大量的期刊杂志、论文、网络等资料,了解分析了国内外有关交高校劳动教育教学现状,选定陶艺、拆装和快速成型等模块作为后续劳动教育的实践验证模块。
二、通过课题研究,搞懂了劳动教育的背景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尤其在“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计划提出之后,为适应我国从“制作大国”向“制作强国”迈进的新国家战略,社会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构建“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的重要一环;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刚要》),分别从基本内涵、目标、内容和评价制度方面,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因其特有的教学平台、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高度适于开展劳动教育,由此,我们可以在现有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建设、开展劳动教育相关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通过课题,理清了劳动教育的概念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构建的逻辑起点,是构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是人力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是“劳动教育”概念成立的前提性范畴,对“劳动”范畴的定义直接决定“劳动教育”概念的特征,更决定劳动教育理论的研究范式。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对合理开展劳动教育意义重大。
四、通过课题研究,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目的
       劳动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的,是伴随五育并举理念的深入开展的,是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直接引领,是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指引。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有其鲜明的要求,而工程训练中心作为以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场所,开展劳动教育有其特定的优势和基础。
五、通过课题研究,构建了劳动教育的形式
       劳动教育的形式多样,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型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主要以提升学生的自立自强能力为主,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培养,体现在个人生活事务处理,校园爱国卫生运动,以及勤工助学等活动中。生产劳动重在提升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实验、实践课程及生产实习过程当中;服务性劳动以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为目的,高校可以通过校园卫生保保卫战、团队管理服务等,并结合“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及“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开设的课程主要以生产劳动的形式为主,服务型劳动和日常生活劳作次之。
根据目前劳动教育形式的研究,高校的劳动教育大体可分为依托型、新增型、混合型和课程群型。依托型主要是依托公益劳动、生产实习和服务社会的形式开展,运用得当可以很好的体现劳动教育的目的;新增型主要是以开设独立的劳动课程形式,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混合型主要依托现有的实践、实习课程中,多维度引导学生了解劳动文化,端正劳动态度,强化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课程群型主要是列出与劳动相关的各类课程,并指出各课程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该项目的劳动教育形式主要是依托型教育形式,有机融入各模块教学当中。
六、通过课题研究,指出了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开展劳动教育的优势
      工程训练中心通常是高校最大的实训教学基地,是实践教育的主课堂,主要承担了本科生的工程实训课程,一般包括工程认识、工程训练、工程创新和工程综合四个层次课程,涉及劳动教育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参加工程训练中心的课程学习,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训练项目所涉及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技术,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开展劳动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
      首先,领导重视度越来越高、劳动教育价值认同感逐渐增强。
      通过对劳动内涵的不断学习,一些传统思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象逐步被消除,劳动内涵的窄化现象在也逐步消失,很多高校领导、管理者和教师纷纷带头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的理念不断融入到教学模块或课程体系中,并在实践课堂中得到重视。
       自2020年《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构建五育并举的重要一环,很多高校首先想到的是工程实训中心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不二选择,因为工程训练中心主要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实训项目劳动属性强。无论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深浅,从最初认识,“劳动”=“动手”,这就导致了工程训练中心自上而下劳动教育理念的灌输要先于其它专业学院,劳动教育的开展同样也就走在了学校劳动教育改革的前列。
      其次,劳动教育平台学科交叉,教学资源整合到位。
       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很多都是从老金工厂转化而来,主打专业机械工程,后来通过资源重组和教育改革,增加了些其他专业结构,比如电气专业、电子专业、纺织专业等,并逐步建成阶梯式实践课程体系(如工程认知、工程训练、综合训练、创新创业等),形成多样化、辐射广、目的性强实践课程体系。
       在劳动教育不断深化的改革浪潮中,中心管理者对教师的劳动教育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深挖劳动教育素材、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灵活开展劳动教育等,做到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劳动教育,使得劳动教育不只是停留在卫生打扫、教室整理、校园清洁及生产实习等方面。
       再者,师资队武结构建设合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目前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师资队伍结构多样,以我校工程训练中心为例,一线实践教师既有工厂工人师傅出生的技工、技师、高级技师;又有理论知识丰富、学历高、专业强的中青年讲师、实验师、工程师;以及资深的副教授、教授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涉及的专业大类包括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纺织、控制、仪器、计算机、软件、教育学等近十个专业;教学岗位系列齐全,覆盖工勤岗、教师岗、实验岗、工程技术岗,而且很多教师都有双重身份。师资队伍的复合多元性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在不影响现有的课程体系情况下,通过深挖劳动教育项目,便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各个专业学院。劳动教育方式也由单一向多样化进行转变。如:陶艺模块体现的是创新型、工匠型劳动教育,拆装模块则是问题导向型劳动教育,快速成型、车工和钳工等则是严谨的生产加工型等。各模块根据各自的特点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再也不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简单、重复的体力劳作,蜻蜓点水式劳动教育了,劳动效果明显,达到劳动育人的正真用意。
      最后,劳动教育体系逐步健全,教育成果丰富多彩。
      通过自上而下的劳动教育改革,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劳动教育在很多模块都进行实践,并由中心教学实践科牵头,修订了新的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案及教学PPT 。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教学保障文件,使得劳动教育不在是随意敷衍、无法可依的。
        课题组经过前期的资料调查和理论研究,结合案例分析和实践验证,先选定《工程认识》《工程训练A》课程当中的陶艺、拆装和快速成型等模块开展先期的劳动教育研究,明确劳动教育的形式为生产劳动型为主,日常生活和服务型为辅,后来在中心领导的大力推动下,又有几个模块加入劳动教育的实践中来,比如:铸造、钳工、车工等等,各模块教学组深挖劳动教育素材,修改教案和课程大纲,2023年开始尝试将劳动教育内容合理植入实践教学,并形成相应的教学资料。
另外,中心领导也积极组织老师参加各项劳动教育成果申报,获得了校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二等奖1项。
七、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以下的实践研究成果。
1)2022年10月26日获得了我校劳动教育成果一等奖1项《创建一种3D打印机拆与装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训教学劳动新项目》和三等奖1项《陶艺实训教学彰显高校劳动育人和文化传承》;且《创建一种3D打印机拆与装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训教学劳动新项目》于2023年3月7日获省级劳动教育二等奖。
2)2023年10月在国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发表文章1篇:“新时代高校工训训练中心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与探索”。
3)2023年8月修订了涵盖劳动教育的教学大纲《工程训练A》和《工程认识》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